夏日小水果
阅读提示:再甜的枇杷也嫌剥皮烦,杨梅又以浙江上虞的“白杨梅”为江南之冠。
盛夏盛宴,西瓜甜瓜乃大鱼大肉,而桃、李、杏、杨梅、枇杷、葡萄、石榴辈就是瑰丽小炒了。
沪人好桃,远处的不说,本地早年的龙华水蜜桃驰誉江南,近年的南汇水蜜桃、奉贤黄桃,在全国都是一等一的佳果,不知何故,北人很少知道。
事实上,杏在小水果中吃口最差,而地位似乎最高,据说与“仁”沾边,比如“杏坛”,象征孔子“有教无类”的圣坛,宋时,孔子后代孔道辅增修孔庙,以讲堂旧石为坛,环植以杏,取名杏坛。问题是这个“杏”,是银杏还是杏子?山东多杏,也多银杏,莫衷一是,但“杏林”之杏,实指杏树,是没问题的了。
三国名医除了华佗,还有董奉,据说交州刺史休克,厥亡三日,经董奉救治,死而复生,董声名大振。当他途经安徽凤阳时,见当地贫困,便传授植杏技艺,鼓励大家种杏脱贫,可惜大众对他的苦心不予理会。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免费,但痊愈后,必须在他所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患者云集,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杏子熟时,百姓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可自行摘一斗杏去。他把杏子交换来的谷,救济贫民。不数年,在他的杏树竟达十多万株,真所谓仁医仁术矣。后人以“杏林”喻指医界也来源于此。杏的品种达百余种,但沪人不好杏,最好的杏子也不过“甜酥香”三字,很少听说过脆的,古时与它齐名的李子可比它脆甜多了,而且与“智”沾边,相传首席哲学家老子就生于李树下,指李为姓,后来孔子入周问礼,求教的就是老子,李子的品种也丰富,本土的有夫人李、檇李、红香李、玉黄李、蜜李。洋李子有:日本李王、密思李、玫瑰皇后、黑宝石、美国大李等。
好李子有个共性,那就是表皮微酸而内瓤蜜甜,且有一股子脆劲,它先让你因酸而蹙眉,然后因甜而展颜,古人就没有如此口福了,那时的李子普遍太酸,甚至还有苦涩不堪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生得身材矮小,却自幼聪明过人,有一个著名的典故,说是王戎小时候与同伴出游,看到路旁有一棵李树结满了李子,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攀爬摘取,唯他一动不动。大人们为之奇怪,他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等到那些孩子们摘下来一尝,果然如此。世传王戎贪鄙,做地方官时,到处占田买地,以致田产遍布天下还不满足。他常常腰挂汗巾,到各处去催租,腰缠万贯,却省吃俭用,吝啬无比。他女儿家曾向他借了一些钱,一时还不起,女儿回娘家,他就给脸色看,直到女儿把钱还清后才露出笑脸。其侄儿结婚,他仅仅只送了一件单衣,事后又赶紧索回。
最为史家诟病的是,他家里种的李子又大又甜(大概是檇李),但他害怕别人得到种子,竟在售卖之前将一个个李核挖出。
放在现在,岂不正是知识产权意识超强,防盗版的先锋吗?只是我一直私忖:李子再大,也就这么点大,挖了核的李子没了支撑,立刻垮塌,只只“开口笑”一般地豁着伤口,蝇类盯爬能上市吗?是不是后人黑他而编造的呢。
杨梅枇杷,我宁取杨梅,因为再甜的枇杷也嫌剥皮烦,杨梅又以浙江上虞的“白杨梅”为江南之冠,十年前学生杨江带我与嘉禄、立行诸兄赴上虞采风,一尝之下,惊为瑶池仙果,问何以上海看不到,答称产量太少。
杨梅近有滇种闽种,前者甜而不香,后者甜而粗粝,苏州东山杨梅偏酸,宁波余姚杨梅太糯,惟上虞白杨梅外观玉白,却又美人醉似的洒上几滴胭脂,香味既浓郁,汁水又丰沛而甜、酸、糯、粳适度,更有一种异禀,入口竟有“鲜”味,类似于氨基酸那样的鲜味,难道老天要把所有的优点都给它吗?
可惜产量太小了。好东西怎么都这样。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