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残谣
清明前夕,一位经常互动的朋友突然发来一个奇怪的微信:“按照清明互不问候的习俗,我将在4月10日和您恢复联系”!
看了觉得莫名。“互不问候”?我都年过花甲了,平时书也没少看,这个妖怪的“习俗”,怎么丁点都不知道?!
赶紧看屏,已经满屏都是“不问候”了。说是“哀思为重”,并且绑架古人,说什么“自古如此”,我不觉失声大笑:明摆着一个脑残谣!一个吃饱了撑的“新婚必读”!更可笑的是,一看即是“手机思维”的产物,只有借助微信频繁互动的才有这类“暂停问候”的颟顸,因为古人间的问候绝非一摁手指那么随意,一封纸质问候得走好几天甚至几个月;带个口信至少得专人跑一趟;中国是礼仪之邦,要说“自古”的话,自古就“不可一日非礼”,子路临死还要正衣冠呢,你要我怎么想象你因为有“哀思”,因为心情不佳,就让“清明”成为无礼之日,成为“无规无矩”甚至无法无天的一天呢?
不妨想象,清明节因为“互不问候”的后果:邻里相遇,低头看鞋或转身呼犬;同僚相见,熟视无睹昂首而过;家人聚会,瞠视而已;师生相遇,形同陌路;就连下属邂逅上司,也吃了豹子胆,仰天阔步……
问题是,这一天的早朝怎么办?查过《礼记》,向无“清明罢朝”之说啊,早朝都是极早的,百官先拜见天子,山呼万岁,顶级问候,然后天子回礼“众爱卿平身”,虽说“有事奏来,无事散朝”,没大事的话时间可以很短,但清明这天君臣相见就“互不问候”了吗?金銮殿上,大家“插蜡烛”,数鼻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天子和百官说话都无敬辞,只谈河南蝗灾御史告密?
这是古代中国吗?还算是礼仪之邦吗?记忆中就算最乱的年份,哪朝的哪日可以“上朝不拜天子,回銮不辞百官”的呢?平民的人际相处,又有哪天可以没名没姓地“互不问候”呢——哪怕只是淡淡地一句“早啊”?!
有了自媒体,脑残的编造开始多了,不妨称之为“脑残谣”。前些年有“非遗专家”称“端午只能问安康”,说是“恶日”不能有喜庆,我曾举晏殊的端午诗“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与苏轼《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笑话他,现在更脑残的谣言来了,因为要“缅怀先人”,活人间的交往也可忽略不计了,似此荒唐,说恶意倒也未必,只是脑残罢了,事实上古之清明绝非只是哭哭啼啼,它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一般设置在春分后第15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故而会公开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比如拔河、斗鸡、射柳、蹴鞠(古代足球),还有蚕花会、放风筝、荡秋千等,热闹的蚕花会上,我们的先人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踩高跷、唱大戏、献武艺、耍龙灯,十多项活动简直闹得不亦乐乎,有的已达“疯玩”之境,难不成你还指责他们“不孝”、“狂悖”、“忤逆”或“大谬不然”吗?祭祖正是为了让后人更有生气、更加感恩生命,作为一个现代人连这个也要瞎掰,还真是一个笑话,是不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世事最怕的就是那些动辄一惊一乍,网上跟风的跟屁虫。
这次是编“清明互不问候”,还不知下一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