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昌的“糯勿糯”
“糯勿糯”是一个常见于各大超市的知名年糕品牌,糯而不烂,适口弹牙,但更令我感兴趣的却是品牌的原创者,“老宁波”张应昌:六十岁创业,九十四岁更辉煌。而令人诧异的是,六十岁前他和年糕没一毛关系,而是当年上海南市区的一名检察官。
上海人吃年糕,尤其宁波籍的,首先要问“糯勿糯”?这个习惯无法改变,因为宁波人吃惯家乡的糯年糕,但上海滩“糯年糕”的确少。有憾于此,六十岁刚退休的张应昌把重新创业的目光投向了糯年糕:大上海少说说几百万宁波人,还怕没市场吗?但检察官毕竟对年糕是一窍不通的,上海的年糕工场更不会透露行业秘密,“礼失而求诸野”,他一头扎进了宁波老家。一个宁波老头告诉了他业内秘密——做正宗宁波年糕,首先讲究原料,一、糯米一定要新米,作为辅料的大米,也必须是当年新大米;二、必须是单季稻,双季稻太粳,影响糯米和大米的融合。三、关键是糯米和大米的比例,这是个配方,就像中药的配伍,太糯或太粳都不适口。
张老偌大年纪一次次地做实验:9:1;8:2;7:3……终于找到了他最满意的配方比例。其次是工艺。做好年糕有浸米、磨浆、压干、粉碎、上蒸、挤压、分切、成形、包装等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比如磨米要磨细,粉则要蒸透压实;再比如浸米,冬天至少浸8小时,夏天6小时,浸长了有“酸胖气”,浸短了不糯气。否则吃口立刻有变化,细微瑕疵都是骗不过上海滩老宁波的。“所以,一般工场做年糕,1斤糯米能出1.6斤年糕,而我这里1斤糯米最多只出1.45斤年糕!”张老自豪地说,我做年糕不只为钞票,而是做出宁波人的名气和精神!
有鉴于此,他的工场不急于开张,整整半年的时间,他做好年糕就送人、特别送宁波老乡品尝,不断听取意见,不断做出修改,直到80%的人都交口称赞,才正式开卖,连做实验带开厂房,那年张老已经六十五岁了。但他的年糕走市场,一炮打响,上海人的嘴,出了名的“刁”,一尝到好年糕,就口口相传,不久便声名大振,不少老客户建议叫它“特别糯”,张老谦逊地说,宁波人讨厌自卖自夸,我看就叫“糯勿糯”吧,因为顾客卖年糕第一句话总是“糯勿糯”,所以到底糯勿糯,还是让顾客来说话!
从此“糯勿糯”被叫到现在,并注册了商标,常去买年糕的顾客会发现店柜上有一只金鱼缸养着年糕,顾客看到年糕长期浸泡而不烂不糊,质量如何,不言自明。因此,自2013年至今,“糯勿糯”多次蝉联“上海名优特食品”,如今,“老宁波”已九十四岁了,因为频去沈大成、王家沙等名店品尝“偷艺”,他的“糯勿糯”系列产品已琳琅满目,排骨年糕、桂花糖年糕、系列宁波汤团、夏天特供的酒酿喜糕……继豆沙青团被评为“优质青团”后,最为人称道的是“葱油年糕”——他发现上海人爱吃葱油饼,就琢磨配方,几经试验推出了极具特色的“葱油年糕”,它们白夹翠,咸而鲜,糯不黏牙,既可清蒸,又可油炸,嫩炸则“外脆里嫩”,透炸则脆酥可口,有人戏称“宁波葱油饼”,张老笑笑说,人老了,还能‘翻花头’,我觉得比赚钱还开心!
六十岁创业的已经很少听说。而一位“年过花甲学吹打”,九十四岁当风立的老人更堪称雪中松,人中龙。
说我“广告”,我的确想广而告之:“九四”老人勤创业,太不容易!撰稿 胡展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