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不一定要当男主角的老婆
7月故去的郑佩佩老师,大家最熟悉的角色,大概还是她在《唐伯虎点秋香》里和周星驰“含笑半步癫”的华夫人吧?我认为,华夫人是周星驰电影里最出色的女角。好过同戏的秋香与石榴姐,好过紫霞白晶晶,好过双刀火鸡,甚至好过包租婆。某种程度上,她才是《唐伯虎点秋香》真正的女主角。相比而言,巩俐扮的秋香,更像个剧情诱因,吸引唐伯虎去完成一系列冒险。
话说,男主角的伴侣,不该就是女主角吗?的确未必。像《功夫》里,哑女的戏份还重不过秋香:如果真有个女主角,该是包租婆。
不止周星驰电影是这种格局。像《新龙门客栈》电影版,看似双女主,且到最后,周淮安爱的还是邱莫言;但剧情作用上看,女主角是张曼玉扮的金镶玉。
其实古早叙事作品,女角色参与得参差不齐。《伊利亚特》里布里塞伊斯和海伦,都起到了引发男性争端的作用。女主角一定要当男主角的老婆,是近代作品了:近代作品讲究代入感,描述个人冒险时,很爱将感情线当做线索:夏多布里昂和梅里美,都有过“跑去异国,邂逅异族美女,纠缠爱情故事”。
《红楼梦》里老太君也说过:大家都爱听才子佳人戏,必然是个书生和一个大小姐如何如何喜结连理,最后成功时多半也是事业爱情双丰收。
所以各色现代浪漫爱情故事,符合大众口味的故事,很爱如此设计:比如穷小子爱上富家千金,那是老套的才子佳人传奇,《罗马假日》啦,《诺丁山》啦,皆如此;性转一下,就是日本少女漫常见的剧情:天才野妹子迷倒贵公子——比如《交响情人梦》。
但主角未必需要那么恋爱脑。像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是个悲喜剧。女主角最后得到了所有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却失去了爱情。巴尔扎克写到结尾的陈述时,还有点苍凉。大概在他这大老爷们的视角里,女人获得财富但失去爱情,可悲啊!——大概那时候,现实如巴尔扎克,还是觉得真情比财富珍贵。
到20世纪初,欧·亨利有个小说,中文翻译为《财神与爱神》。讲一个肥皂大王的阔少儿子,喜欢一个日程排满的姑娘,却没表白的档期;只来得及趁着驾马车送姑娘离开之前,得一点时间跟她说话。阔少的姑妈送了个戒指,希望保佑阔少表白成功。阔少送姑娘走时,戒指丢了,回去捡,恰在此时,大街车流涌动,把阔少和姑娘的马车堵了。左右无事,两人就在车上细细聊天,定了情。姑妈很得意,觉得是她送的戒指起了作用,爱克服一切障碍。最后欧·亨利式转折出现:那股堵住道路、成就姻缘的车流,是肥皂大王老爷子烧钱安排的——爱情,终究得靠财神铺路。
从19世纪对浪漫至上的推崇,到21世纪的此刻,越来越多的故事,其实不一定需要真爱结局了。大概只要脱离恋爱至上的概念,女主角不一定得是男主角老婆,则女主角的结局,不一定需要靠美满爱情来判定。
这也是我喜欢《飘》结尾的地方:失去了瑞特后,斯佳丽一度痛苦,但痛苦完了,她又咬牙切齿,打算回到塔拉,“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只要她想得到的,没有得不到的”。这比那些“我赢了全世界但输了爱情”的戏份,要大气得多了。
当一个故事的女主角,不局限于当男主角伴侣时,这部剧会少一些儿女情长的代入感,但会更丰富得多。就像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故事,事隔近两百年后看来,“女主角拿了两千万法郎,而且一脚踹飞了负心汉,还让他终身后悔”,这不是个大爽文结局?更不必苦哈哈地难过嘛!撰稿 张佳玮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