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微信工作群奴”
阅读提示:社会治理,人民是中心,也是主体。微信群、痕迹管理等等,手段而已,绝非内容,绝非实质。
一位基层干部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前不久不少媒体作了报道,文章反映“我们已沦为‘微信工作群奴’”。比如,现在下乡进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会布置工作,而是先到挂点的贫困户家里合个影,再找到手机信号、GPS信号,到手机扶贫App上签到,上传扶贫日志和照片。这叫“工作留痕”,上面一看,不错,合格。
伺候完手机扶贫App,点开微信,“乡镇工作群”上任务已下达,各种会议通知,回复收到,发定位。乡村工作群,各村各业务口信息,过一遍。县医保群、县环境卫生群、县扶贫攻坚群、县农保工作群、县卫生计生群、县扶贫第一书记群、秀美某县、乡党建工作群、某村村民群、某村党支部交流学习群,一一回复好,有的布置了投票任务,投票,然后截图发回去。工作群里还有领导分享文章,交流学习体会,大家都得回应。
此时,包村工作的副手,排开了一桌的专用手机,有综治网格员专用手机、统计员专用手机、扶贫干部专用手机……每个手机对应在一个业务口,每个业务口有自己的工作软件,都要绑定。
这名干部说到的现象,除了各个业务口配置有“专用手机”,其他都是很多人不会感到陌生的,也不限于乡村。工作通过微信群,执行通过App,考核通过“看痕迹”,正是现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不是病,还不能全盘论定,但其中潜存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变种,是完全说得上的。
单个地看,哪一个“留痕”,哪一个微信群,哪一个工作App,能够说是不必要的、不重要的呢?就像我们熟悉的高考加分、设奖评奖、一票否决、审批事项等等,单拿出来,又有哪个项目不是经过论证、慎重设立、重要又必要,但集合起来一看,就变成了荒谬的东西,变成了泛滥成灾的东西,变成了破坏公平和效率梗阻。
信息时代、移动时代、数字时代,技术进步了,沟通便利了:无论身在哪里,指挥得上;无论多急的事情,联系得上;无论多细的工作,留得下痕迹。如果这些是“自动生成”,无须专门作一件事去做,那就顺顺当当。而现在,每个事项要有一个群,每项工作要有一个App,每个行为要有一个痕迹,于是应付微信群、App、痕迹就成了专门操心的事项,甚至成了比工作事项更值得操心的事项。“初心”在方便工作的推动,事实是使推动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减少,注意力从怎样做好工作转到“怎样符合检查”,本末倒置。
信息畅通是首要的,及时反馈是重要的,留下可供查验的痕迹是重要的。但本质上说,这是站在“上级”的角度来说的,是为了方便于“上级”而设想的。任何工作,出发于实际,落实于基层,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群众。效果如何,终究是由人民群众来检验的。上级验收与人民检验、上级考核与人民评价,不是一样重要,而是上级验收和考核应当与人民检验和人民评价一致,应当由人民检验和人民评价来决定。既然如此,人民检验和评价怎样到达上级,才是核心问题,这才真正达到“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的效果。
解放“微信工作群奴”,就是把干部放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根本问题在不实,本质在于背离“以人民为中心”,而把别的什么东西当成中心。现在,这样的倾向已经存在,一些人关心微信群、App、痕迹、点赞数,已经胜过了关心现实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圈子里叫好、朋友圈转发已经变成洋洋自得的依据。
社会治理,人民是中心,也是主体。微信群、痕迹管理等等,手段而已,绝非内容,绝非实质。且不说工作依托网络和社交平台,可能导致的失密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治理已经本末倒置,社会治理可能变成“微信群治理”“朋友圈治理”“点赞数治理”,人民变成治理的对象,而失去中心和主体的地位。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