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网外的中国”
网络让每个人都有了麦克风,众声喧哗之下,每天都在产生或大或小的骚动。
有了麦克风,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喊出同样大的声音。网上有大V有小V,还有更多的是粉丝,是网络上的蚁民。因此,我们要关注那些在网上没有发出声音的人,所谓“沉默的大多数”。但这仍然只是在网络中,网络中不等于现实中,因此我们还要关注 “网下”“线下”。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上了网。有一部分人的生活,即使不说与网络毫无关系,至少也是距离遥远。他们是只有“网下线下”的人。根据统计,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8亿人,那就是还有5.8亿人不是网民,没有在网上。这些人已属于少数。倘若把那些尚属年幼的人除开,未能上网的人占的比例更小,但比例再小,总数还是不小的。
有网上的中国,有网下的中国,还有“网外的中国”。网上的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数。“网外的中国”,那些未能上网的人所构成的群体,数量恐怕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
社会上有强势和弱势,网络之外的人,显然是声音最弱势的。无论在一个国家还是在整个世界,网络上发出声音的能力都是差异化的,网络并没有使世界真的变平。对世界来说,网络声音的强弱,仍然是现实舆论力量的直接映射,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分布绝不均衡,网络并没有制造出任何一个超越其现实国力的网络国家。在一国之内,网络虽然或能制造一些草根大V,虽然能够改善很多人的生活水平,但网络并没有动摇现实的社会力学和社会结构。而且,因为网络,可能弱势者更弱了,弱势者得到的关注可能更少了。
当一个个地方、一个个企业都在邀请大V去采风时,好吃好喝好游玩好招待后面,多少有一些“影响力收买”的嫌疑,吃人嘴软拿人手软的法则将会起作用。粉丝数堆出的,也许并不是粉丝们想象的“公义代言人”,而是一群新的“影响力食利者”,大V法则乃是赢家通吃法则的网上实践。线上不过如此。
至于网外之人,几乎就相当于网络时代的“化外之民”。在网络时代没有被网络化,比起在工业时代没有被工业化的人,处境不会更好。他们中间有自身不具备上网能力的人,有因为客观原因而无法连上网络的人,无论如何,他们不仅将失去麦克风,从而失去发出声音的可能,而且在一切都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运行机制中减少了被关注的机会。
举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例子。今天,扫码已经成了获得商业服务乃至政务服务的标准流程。在一些商业场合,出现了人民币现金支付不被接受的情况,那些网络外的人就被拒之门外了,因为扫码是先进的,所以拒绝起来也是心气很足的,毫不感到抱歉或者遗憾。在政务服务中,电子化数字化远程化步伐慢让人苦恼,而一些项目电子化数字化远程化之后,那些还只能依靠纸面、书面、现场办事的人,那些网络外的人遇到的苦恼,是没有人在意的。
生活不只是办事而已。每个人的生活都在面临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网外之人的问题,甚至不会作为值得别人关心的问题而出现。他们的问题不会被反映到网上,也就相当于社会上没有他们这种问题。
我们确实需要关注“网上网下、线上线下”,但就像贫困人口越少越要强调扶贫一个不落,我们更需要关注“网外的中国”,不让任何人成为网络时代被遗忘的人。那个没有麦克风的群体,他们的全部生活在网外,但他们并没有缺席现实,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不比网上表现出来的少,他们未发出声音因而需要的不是回应,而是主动去靠近、去倾听、去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