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下厨
阅读提示:生命如果是一桌盛筵,丰盛与否,在下厨时情感能否化作煎炸蒸炖的火候。
林奕华
美丽的思想是要用时间、耐心,慢慢咀嚼、消化的。有着美丽思想的人,是把生活当成天然食材的厨子。生命如果是一桌盛筵,丰盛与否,真的不在山珍海错的分量多寡,而在下厨时情感能否化作煎炸蒸炖的火候。
味道常被借来当比喻使用。试想一下,史上多少曾以“烹饪”作为主题的电影?“饮食男女”乍听不过俗人俗事,然而,愈是看似平凡不过的琐碎,落在懂得提炼当中不平凡处的“厨子”手中,菜式便不仅是满足口舌之欲,而且是滋润心灵的佳肴。所谓“精神食粮”,便是指出饥饿这回事,除了肚子要填饱,一个人还有其他地方不能长期感觉空虚。
于是,又有谑称“心灵鸡汤”的补品应市。“鸡汤”二字头顶冠上“心灵”不是褒而是贬,因为本来它不是“鸡汤”却是“鸡精”,一种人工化的现成产物。又或,是“罐头鸡汤”,方便大于一切,最大功德在于即买即食,节省不知几多亲力亲为的宝贵光阴。理论上,鸡汤乃补充营养的佳品,但不保证肠胃定然吸收。“心灵鸡汤”应运而生,乃是针对一般人而非个别情况:但求人人受用,也就不会计较内容己被释稀到多浅多薄。
心灵鸡汤的“心灵”,是对内在需求以外在方式来填补的讽刺。也就是说,就连智慧也可以像打针吃药,只是用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要说到让一个人对人生的各种病有所觉和有所悟,该种不是由体会煎熬而成的“鸡汤”,是不可能取代以付出时间和感情作底子的艺术品的。
艺术品也能当食品?当然,因为它也有色香味。只不过它的味不是透过舌尖尝到,而是慧根。它的香不是透过鼻孔闻到,而是思绪。它的色更不是透过眼睛看见,而是心念。像最近看过的一部印度电影《美味情缘》,银幕并无传香传味的功能,只是,当故事随女主角给丈夫做的平常饭盒被错送到素昧平生的男子手上,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一时之间,还真恍如尝到了一道道陌生得来、却不失美味的菜式——把故事说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不就是“厨子”的功劳?
妻子厨艺再佳,但吃在丈夫口中,就是只有绿菜花。味道不比材料,后者实在前者缥缈。当妻子问他喜欢吃不,他的答案着实令她大失所望:“可不可以不要天天都煮绿菜花,吃多了会放屁。”他,连拿错了饭盒也懵然不知,证明吃过再多私房菜又不知“私”之何谓,与妻子的敏感相比,何止是本能的差异,更是他爱她和她爱他的不可同日语:拿起要洗的衣服惯性闻闻,她己知道,“我老公有外遇了。”
谁能分享妻子这不足为外人道的“苦酒满杯”?只有一个人,天天吃着被错送到他面前的饭盒的男人。饭盒,在他与她之间,亦因此成了鱼雁相通的书信——烹饪,不过是爱的表达。或者,最少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个对话的对象,而丈夫己不胜任的原因是,他整个人浸淫在别的世界里:手机。陌生人却和她用手写字一来一回书信往返。
开始时是探讨食物的味道,后来人生甘苦无所不谈,才会发展至剧情的急转直下:他约她见面,她大胆赴约,等啊等不见人来,原来不敢现身相见的他,是耻于两人年龄悬殊。乘着败兴而返,翌日,她送过去空空如也的饭罐子,他也回复她“那是我应得的”。等到她忍受不了他的消极寻上门来,他早已告老还乡。
由误会撮合,最后回归人生正轨,空余多情的惆怅——快餐型的电影大多那样收场。这一部却以主人公不对现实妥协作结:改变初衷的他折返,立志寻他至天涯海角不惜抛夫弃女的她准备上路,二人看来虽不免将再次擦肩而过,但本来天各一方的人,都能以精神契合拉近距离,接下来的考验,就看是否情比金坚:错的火车反能把人送到对的车站。
如果说,做菜,爱情,人生都有什么共通之处,那一定就是,所有的错要变成对,必然要用时间、耐心,慢慢咀嚼、消化。而这过程有个名字,叫艺术。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