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以戏剧之名,发现自我

日期:2021-11-1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戏剧最具能量时,是教一个人能够赤裸地面对自己,而非以世界之名,全副武装地面对自己。
撰稿|林奕华


  你问我:创意来自哪里?正带着一个“创意工作坊”的班,这是每天我都遇见的问号,我便写下给你:“来自自我发现”。因为,跟20+位同学在交流的,名为“创意”,实为“如何发现自己是谁”。要放下对外部世界的评价和他人目光中自己的形象的过度重视,一个人才会有可能超越一直以来的某些自我障碍。例如,为了争取认同才去“创作”,而非为了成长而去“创造”。

  “创造”是灵魂的翅膀,它让自由无处不在。“创作”有时候反过来为逃避自由服务,它可以让积极变成消极,借助“创意”让人获得现实中所没法实现的自己。但先决要素是,获得这个“我”的过程,不能太难、太深、太累,否则会造成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这样的环境下,灵感的价值一定不如点子,前者是由自我发现到新想法诞生的过程,愈个人化,它所照亮的层面和影响将愈广愈深。点子是外在性的,有用时拿来,用完便以新的补上。一个人耕种养活自己和靠吃现成食物维生的分别也是在此。

  当人类正在面临自我毁灭的此刻,“创造”才是解救之道。但这需要人类愿意回归对自己的探索,不是一方面把自己当成速销市场的货品,又渴望在他人心中自己是唯一的,必须被珍惜的。

  而戏剧,常常被定义为人在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桥梁。在此前提下经常发生的是,议题成了主题,目的变成手段的化身,那就是,创作的意义被外在的因素垄断,“世界”被看见了,但“自己”呢?或更准确地说,那个深层与真实的自己(SELF)呢?

  剧场是戏剧展示的地方,它最大的吊诡是,走进来的人都有对扮演的共识。演员戴上戏剧角色的面具,观众带上社会角色的面具。当它们之间的契约因作品的内容而被订立,只有“世界”而没有“自己”(SELF)时,剧场和观众便会只在已知的事物上达成重复的彼此认同。

  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因为早被肯定而不被打上问号的。什么是不被打上问号故而更容易被理解的……由内容到受众反应的戏剧合法性。戏剧,如是停留在一个集体所认知的“世界”之内。而人在这里便很难得到个体性的思维与感受空间,因为这个“世界”的价值标准是划一的。

  但人绝对不可能只有社会角色,所以戏剧也不应该只是为了打造人的社会面具而存在。社会的确可以通过戏剧来达到同样的功能,然而,这样的戏剧便忽略甚至否定了人对未知的探索的重要性,尤其当那个未知的地带才是人的最关键枢纽: 被现实所抑压,被记忆所隐藏,被自己所放逐的真我。

  什么是真我?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拿一张白纸放面前,再下笔问自己101个问题,然后看看自己如何作答。

  戏剧在最具能量时,是教一个人能够赤裸地面对自己,而非以面向世界之名,全身盔甲,全副武装地面对自己。不幸的是,已知的世界比起未知的自己,前者提供各种规则(先例)可供遵守(循环),后者是个梦,隐晦、暧昧、莫名、矛盾,个中端倪,虽也由各种因果构成,只是对于不习惯并因此认为没必要与自己深度连结的人来说,他可能会倒果为因,以他人眼中自己来否定、排斥那个本来就跟他人不同的自己。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重要的。但它的重要性如何得以发挥,一句老话说得明白,就是知己知彼。不要因为害怕面对自己而不走进“看不明白”的剧场。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出自己都看不懂的戏。(撰稿 林奕华)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